2019年12月2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政治经济学前沿议题工作坊在新建楼239会议室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的师生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第一场论文讨论首先由复旦大学的胡鹏老师报告了《超越公民文化:政治文化新论》一书的章节,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框架。其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慧荣副教授报告了论文《制度信誉、社会联盟与非正式制度:以巴西占地运动为例》,该文探讨了制度信誉和社会联盟这两个因素对非正式制度的产生以及存续的影响。接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季程远助理教授报告了论文《西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再考察》,该文利用了2000-2017年的跨国数据探讨了经济绩效对西方民主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性。
第二场论文讨论首先由上海社科院的叶成城助理研究员报告了论文《火器革命的系统效应与18世纪西欧的军事现代化》,该文探讨了西欧国家在面对火器革命时,因为不同的国家能力与贵族集团力量选择了不同的军事现代化道路。接着,上海交通大学的黄琪轩副教授报告了论文《百年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转型压力》,该文从产业-金融联系这一关键前情变量,解释了为何英美国家在面对资本全球化时期国内会产生对“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冲击。
第三场论文讨论首先由浙江大学的耿曙教授报告了论文《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如何从逻辑疑虑中拯救“国家能力论证”?》,该文批判了国家能力概念的循环论证问题,并从权力视角提出一种新的度量方式。其次,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杨宏星副教授报告了论文《双县记:改革年代政治关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通过对两个临近县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展示了政治关联在早期发展乡镇企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后期招商引资的抑制作用。接续,来自密歇根大学的陈语霆同学报告了研究《The Master Narratives of Socialist Reforms: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Knowledge Regime, and Politic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该研究试图从经济精英的组织间网络关系来解释中国成功的改革政策的产生。
第四场论文首先由同济大学的孙明副教授报告了论文《企业规模与政商关系类型:一种资源分配假说》,该文从“亲”、“清”两个维度界定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政商关系,并检验了企业规模与不同类型政商关系之间的关系。其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超助理教授报告了论文《全球化的时机与福利供给:基于中国东莞与昆山的比较分析》,该文从招商引资的不同时机为起点,通过不同政治机遇下政商联盟的形成模式差异解释了不同的福利供给模式。最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玮助理教授报告了《发展型政府的多样性:政企关系、产业体系与政治社会遗产》,该文将发展型政府从政企关系与产业体系两个维度分成两种类型,并从政府与资本集团的关系来解释两种不同发展型政府的形成。
经过了一天激烈的讨论,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此次工作坊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