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每周人物
晏子
发布时间:2015-04-08 09:48:05 作者: 浏览次数:

比利时,此刻的青春最美丽!

晏子,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3级硕士,Asem-Duo Scholarship 交换生,2014.9-2015.2在VUB国际关系专业交换。曾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第十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荣获“个人最佳风采奖”及“杰出团队奖”。

 

 

这里是比利时。

是欧洲的首都,是巧克力之都,是漫画人物丁丁的故乡。

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滑铁卢古战场,还有全世界最好吃的华夫饼、炸薯条。

这里的人说法语和荷兰语,住着大量的外交官和政治家。

这里是欧盟总部所在地,有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原子塔,有熄灭了战争的小于连。

这里还有属于我们,最难忘的青春。

 

“那些曾经向往的地方,终于成为走过的风景了”

要说对比利时最初的印象,应该是小的时候看过许晴演的一部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不过后来才知道说的是鲁汶大学。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布鲁塞尔的向往,这个经常在教科书中出现的国家,实在太令人着迷了。

20149月,通过ASEM-DUO奖学金的支持,我和蒋佶颖、张晓冰一同踏上了古老的欧洲大陆,来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

虽然早就做好了接受考验的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想到在学校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我们三个人拖着重重的行李箱来到U-Residence办理入住,发现房间的钥匙并没有如约放在信箱,之前的住户根本没有搬走,这就意味着晚上没有地方可以住。而宿舍管理员一句英语都不会说,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捡起丢了两年的法语,硬着头皮和管理员交流,希望他能帮助我们入住,虽然语法时态都有些混乱,但幸运的是,他从我的只言片语间领会了我的意思,简单地沟通后竟然同意将一间宾馆免费提供给我们住,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贴士给我们,成为我们在U-Residence“最亲的人”。后来的半年里,我成了管理员大叔的“小翻译”,帮他给土耳其人、澳大利亚人、越南人和中国人做法语翻译,虽然我讲得并不好,但却第一次感受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它是多么重要的沟通媒介,有的时候因为你会一点他们的语言,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永远不要惧怕自己的语音语调不够地道,因为语言是用来交流而不是划分高下的,只要对方能理解你的意思,沟通就是成功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宿舍里从无到有,一开始的课程注册、银行开户、办理交通卡、保险、申请身份证,在中国校友的帮助下,都一一顺利解决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才搬到学校的第二天我们按照宋莺歌学姐早前的提示准备去学校后面的超市采购生活必需品,路上第一次偶遇在VUBPhd的杨阳学长,热情的学长不仅带着我们一一熟悉了学校的周边环境,还告诉了我们很多在比国学习和生活的小贴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酸涩和不安也渐渐消失,每一天开始变得新鲜而阳光。

刚到布鲁塞尔的时候正值秋季,满地都是落叶和“栗子”,我们都很好奇这满地的栗子怎么没有人捡回去吃呀,要是在中国,早就被“糖炒栗子”的老板搜罗走了,欧洲人真是太没有经济头脑了。于是,我们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捡了几颗准备回去做菜,一试才知道,囧,这个栗子特别苦,压根就不能吃,难怪满地都是。

Orientation Day的时候,老师一再告诫大家要管住嘴巴,因为比利时的薯条特别好吃,但是热量又特别高,一不小心就容易吃成大胖子。禁不住老师的宣传,作为一个吃货,我亲自去实践了,后来我发现这个薯条的味道和我家乡云南的“炸洋芋”简直如出一辙,相隔千万里的亚欧大陆,竟然有如此相近的味道,那一刻,比利时于我,一见如故。

我们所住的U-Residence居住的基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Erasmus交换生,走道里随时可以听到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每一种语言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性格,一段历史,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朋友的交流经历,成为了我半年留比时光里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同相约走过中世纪小镇布鲁日,一同在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上把酒言欢,一同在埃菲尔铁塔下分享梦想,一同在考试前夕挑灯夜读,一同在小组展示时互相鼓励。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围坐在我们自制的火锅前、蘸着“老干妈”和我们一起欢度新年时,那种奇妙的感受无法言喻。

这些小伙伴也真是可爱至极,欧洲有一个庞大的学生组织叫ESN,大部分Erasmus交流生都会加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一次ESN组织大家去欧洲议会(EP)参观。当天接待我们的“新闻办公室主任”在做完Presentation后问大家觉得目前的欧盟怎么样,全场沉寂了几秒后,不少欧洲小伙伴都举起了双手准备回答,其中一个来自波兰的男生说:“For me, today’s EU is another Soviet Union。”这个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一是为他的“直言不讳”,二是过去的我能够想到的都是欧洲一体化带来的benefits,从来没有去深入思考过一体化对主权和一些国家权益的腐蚀,也只有真正和欧洲学生亲密接触,我才能了解到real situation 

(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换生)

“学霸不分国界,努力是通用法则”

作为留学生,学习是永恒的主题。ASEM-DUO项目要求每位申请者交流期间至少修满30个学分,并且成绩要尽量优异,不得有挂科和重修,所以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我修读了Gender, Diversity and Politics”,“Eth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litical Structures andProcesses of the European Union”,“China’s Foreign Policy,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五门专业课。五门专业课的老师都各有千秋,他们对于学术的严谨以及VUB浓厚的学术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Gender,Diversity and Politics是一门将性别、文化多样性和政治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平等、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硕士课程,一同上课的既有鲁汶、根特的高级研究员,还有来自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Status of Women)的非洲代表,每节课都会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和讨论,教授定期还会邀请比利时各个高校的博士候选人给我们展示他们的研究设计,开放讨论,集思广益。课堂外,大家还在Facebook上建立了课程公共主页,遇到和课程相关以及值得关注的话题,热心的“学霸们”总是毫不吝惜地尽数分享,考前甚至还猜中了教授考卷里的新闻素材。

Ethics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五门课程里学习任务最重的课程,但却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不仅每周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每节课还要小测验和现场提问,平时要求大家定期阅读“Guardians”和“Financial Times”的专题报道,熟练运用“正义战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等分析国际政治。我在比利时的半年里,正值极端组织ISIS肆掠,比利时先是向境外出兵,后又和法国一样遭遇恐怖袭击的威胁。课堂上教授倡导大家开放讨论,运用课程所学理论分析当前局势,那一刻的课堂俨然一个“模拟联合国”,各个国家的同学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和视角下,阐述自己的看法,精彩纷呈。后来我发现这些理论,其实中国的《孙子兵法》、《孟子》中都有谈及,看来东西方文化都是相通的呀。

Political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European Union这门课基本每一个选择来比利时交流的Erasmus交换生都毫不例外地主动选修了,对于我来说,这是近距离接触欧盟、深入欧洲的最佳途径,听欧洲人自己讲述属于他们的历史。比利时是欧洲的中心,而布鲁塞尔作为欧盟总部所在地,有欧洲的首都之称,欧盟北约的总部在此安营,另外还有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在此设立办事处,每年名目繁多的国际会议在此召开,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这门课的教授既是一名高级研究员,还是欧洲议会的议员,整个欧洲历史和欧盟政治、历史进程了然于胸,他的课程没有PPT、没有教材、没有讲义、全是重点,上课全靠速记,课下必须查阅大量资料才能消化。半年里,我每次坐Tram路过Shuman站的时候,心里总是不自觉地升起一股敬畏感,觉得这一段路特别神圣,哈哈。

一开始我没有打算选择China’s Foreign Policy这门课,一次偶然的讲座发言让教授记住了我,并邀请我们来上这门课,告诉我们希望能在课上“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于是我们成了课上为数不多的三个中国人。后来,我才发现这大概是我最应该选修的一门课,欧洲人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历史的剖析让我惊叹,很多在国内无法接触到的一手资料都成为这门课程重要的阅读材料。而我们“特殊的身份”也格外吸引教授和同学的注意,每次上课同学们总是会有大量的问题向我们抛来,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十分关注中国的崛起以及未来的中欧关系,而我们也有义务向他们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调皮”的教授每次上课总是故意制造出议题,让课堂分成“Chinese Camp(中国代表团)”和“European Camp(欧洲代表团)”,让大家一起讨论。那些时刻,我多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传播中国文化,和他们分享一个迅速崛起又多姿多彩的中国。

一起上课的很多Erasmus交换生,大多和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和爱好,也正是这些梦想和爱好驱使大家一起来到比国交换。还记得还吃土豆的德国女生,每每上课挑战教授的权威,严谨认真却又不失幽默;“爱蹭饭”的柬埔寨男生,与我们一起熬夜复习,诉说他柬埔寨的美食和他的爱国梦;热情好客,爱吃豆子想要成为顶级药妆研究员的巴西女生;总是在半夜弹吉他开party但却还算靠谱的意大利男生;浪漫逗比而又正能量法国女生。大家一起携手“work hardplay hard”,实现了太多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梦想,攻克一个有一个学习上的小挑战。这半年的经历,再一次刷新了我对自己的认识,面对任何环境,任何挑战,努力和自信都会让你survive

“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

学习之余,旅行也是我这半年留学欧洲极为难忘的一个部分。比利时位于欧洲的中心,从布鲁塞尔出发乘巴士到荷兰、法国、卢森堡和德国都只需2个小时。欧洲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我们有幸在学术生活外,实现自己多年的欧洲游学梦,也正是这一段段旅程,帮助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欧洲。考试的时候我曾经告诉教授,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半年来行万里路,是为了邂逅一个更加真实的欧洲。不言而喻,欧洲文明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比如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先进的法治理念和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而切身的体验,也让我对那些曾经只属于书本上的学术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比如让法国人头疼的非法移民问题、宗教和文明的冲突、恐怖主义、区域一体化合作等问题。

比利时是共识民主国家的典范,虽说早在出国前,就对比利时的政治体制有所涉猎,但那些曾经书本中“高大上”的专业知识,随着我对比利时的了解,也逐步加深。讲荷兰语的多数派和讲法语的少数派联合执政、广泛分享行政权力,地铁广播会有法语、荷兰语、英语三种广播,在这里,多元文化、包容发展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当然你有可能在荷兰语区,偶遇和他讲法语朝你发脾气的“怪蜀黍”。但这些并不影响我热爱这个宁静的小城,和来自世界各地、生活方式迥异的人打交道,也让我变得更加包容、更加成熟。

20151月,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冲突进入白热化,恐怖分子开始对巴黎发动袭击。袭击《查理周刊》的那天正值圣诞假期,刚刚结束期末复习的我和文清、晓冰当时正在巴黎游玩。第一次袭击查理周刊的时候,我们正在离事发地不远的地方,第二次袭击的时候,我们恰好在戴高乐机场附近。还记得,当天晚上辗转到郊区的时候,整个巴黎已经开始戒严,到处都是持枪的警察,我们三个女生拖着行李箱走在巴黎凌冽的寒风中,别提有多“悲壮”了。那一刻才真正感受到之前在书本和报刊里阅读到的种族问题和非传统安全是那么真实,那些曾经抽象的议题更是如此具化。

快离开的前一天,我和从伦敦来的朋友再一次走过大广场、走过撒尿小童、走过每次都会去买的薯条店、走过圣于贝尔长廊、走过中央火车站、走过中国留学生口里的“黑狮超市(Delhaize)”,走过VUB的大草坪,所有的回忆就这样扑面而来。那些思念中国、一起欢乐地到亚超买菜、去徐记解馋的日子;那些在Park兜兜转转看芭蕾舞剧的夜晚;那些拖着IKEA编织袋往宿舍屯食材喂饱自己的时光,都是青春里最难忘的印记。

(此刻的青春最美丽)

后记

此刻回想起这半年的点滴,我的心里满满都是感激,能拥有半年的时光体验一种全新的环境,是多么难得的成长体验。从前的我们不知柴米油盐贵,在比国的半年里我们都变成了精打细算的留学生;从前的我们热爱西餐和欧式生活方式,出国的半年里我们才知家是最牵动味蕾的回忆;半年的时光,我们懂得了独立生活的不易,也学会了去开拓生命的无数未知。

回来以后,每次站在徐家汇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远处的车水马龙,我都会想起初到“布村”的那个周末,Park举办狂欢节,蓝天白云,阳光甚好,在街头跟着音乐自由舞蹈的人们、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怡然自得。但,此刻的我,必须跟上魔都的速度,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继续虔诚地等待,再一次,和比国邂逅。

写到这里,真的很感谢当时鼓励我走出去的老师和朋友,感谢蒋佶颖、张晓冰的陪伴,感谢这半年来给予我们帮助的每一个人,因为你们,那些曾经的梦想,才成为可能!

 

 

 

 

上一条:张楠

下一条:武子珺

关闭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新建楼 电话:021-62933096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