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岸关系不大平静。明明已到春暖花开的时令,却总让人感到有股秋日的凉意。两岸的碰撞程度似乎逐步升高,虽然双方接洽的人员都是旧识,但互动的氛围已悄悄改变,受到“5•20”这个不确定因素影响,彼此的心思都难以聚焦在当下具体话题。山雨欲来风满楼,两岸关系似乎正处于大变前夕。
大陆正逐渐强化在两岸关系中的主导性,而且从政治层面逐渐进入社会、经济等层面。大陆通过“习马会”释出明确信息,欲建立以“规则”为本位的两岸关系;评判两岸关系好坏的“规则”,就是台湾当局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如果台湾方面不愿正面回应“九二共识”,则大陆将选择“公事公办”,很难像以往如两岸“外交休兵”之类,考虑台湾的利益与感受。
随着局势发展,时至今日,大陆对蔡英文在“5•20”的就职讲话中明确接受“九二共识”已很难抱期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未来两岸是否会有政治上有大波折尚不得而知,但在马当局的最后岁月,社会面与经济面已微震频传。
在社会面的显著例子,就是近期肯尼亚遣返台湾诈骗嫌犯至大陆,大陆官方在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往,北京为了顾全两岸关系大局,往往将台湾的嫌犯送回台湾受审,但受限于台湾法律的规定,诈骗犯常常不是轻判就是释放,继续重操旧业,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眼看未来的台湾当局很可能已不在乎“九二共识”,大陆方面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公事公办。肯尼亚方面将这些台湾嫌犯送回大陆接受法律审判,大陆也不再去理会台湾的某些人在旁边说三道四。
而在经济面上,台湾欲参加亚投行却不得其门而入,亦为显例。早在2013年10月,大陆就开始筹建亚投行,但马英九当局应该是囿于审查两岸“服贸”协议引发“太阳花运动”的负面经验,迟迟没有回应。直到2015年3月31日截止日,台湾才草率地以一纸传真提出申请,在没有和大陆方面充分沟通之下,自然被拒于门外。
时至今日,眼看未来的两岸关系难有起色,北京索性“公事公办”,也不再费心为台湾开方便之门。日前,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香港地区明确表态,重申亚投行章程的规定:“非主权经济体”要加入亚投行,必须通过其主权政府提出申请。换言之,台湾想加入亚投行,须通过大陆的财政部送件。这样的条件台湾势必难以接受,也只好站在亚投行的门外“干瞪眼”了。
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北京的底线思维其实已很明确。比如近年来强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讲求“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辩证关系,既量力而行,不搞对抗,也坚决维护国家利益,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对台政策上,同样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马英九时期,大陆在“两岸一家亲”的友好氛围下,在两岸关系中持续“放权让利”。眼看台湾的蔡英文时期即将到来,但“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仍然前景不明,“两岸一家亲”的友好氛围可能“变味”,北京先是在去年底,藉由“习马会”展现捍卫“九二共识”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能力,接着在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又反复强调、不断重申“九二共识”的重要性。
习近平表示,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大陆苦口婆心之余,但纵观最近民进党方面言行,让外界难以对其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展望未来,两岸关系虽不至于跌破底线,让大陆与台湾兵戎相见;但两岸关系的“冷和平”很可能会“冻僵”台湾,让台湾陷入全方位边缘化的被动处境。
特别是在国际空间的损失,这绝非少数台湾民众“自嗨式”的在护照上贴贴纸所能弥补。今年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身份可能不保,代表团在比利时参与国际钢铁会议时被请离场,正是台湾方面不愿正视“现状”的后果。
因此,当岛内民粹继续狂欢、自我感觉良好之际,是否应该考虑,在一个日益强大、日益自信的大陆面前,蔡英文当局将带领台湾何去何从?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黄宗昊)
原文:不接受“九二共识”这个规则,蔡英文的危险游戏玩得下去吗?
来源:上海观察网2016.04.22政情·港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