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举期间,民进党煽动“反大陆”情绪以收割政治利益时,就应考虑到克服民粹所需付出的政治成本。如何疏导和安抚特定群体的情绪,这是新当局责无旁贷的工作。
大陆方面的态度已经明确。先是《人民日报》在5月5日头版位置刊发评论员文章,正告台湾新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是破坏两岸关系共同政治基础”。上次在官媒上对台湾问题如此“高规格”对待,还是在20年前台海危机的时候。
之后,在11日国台办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马晓光也直率地指出,“如果两岸导致僵局,或者出现危机,责任由改变现状者承担”。大陆官方言尽于此,希望未来的台湾当局能好自为之。
尽管大陆苦口婆心,但要从蔡英文的口里说出“九二共识”一词不太可能,充其量也就是出现搭载“九二”的其他用语(例如:“九二精神”、“九二事实”等),试图借此蒙混过关。何以双方有如此大的落差?这源于当前台湾很多人,在解读两岸关系时存在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两岸关系不会差过陈水扁时期?
绿营有专家对两岸关系抱持着轻忽的态度,认为就算置之不理也没关系。因为蔡英文上台后,就算两岸的互动不佳,但再差也差不过陈水扁时期。他们认为,即便在扁时期两岸关系如此低迷,台湾也这么挺过来了,所以不用过度放大两岸关系的重要性,更不用自己吓自己。
之所以将此观点称为“误区”,是因为类似的看法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两岸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大陆相较于台湾早已今非昔比。在马英九时期,由于两岸亲善的缘故,两岸实力对比的重要性并未彰显。但在即将开启的蔡英文时期,如果两岸关系下行,两岸实力差距巨大的现实将浮上水面。
除了大陆在外交上和军事上的筹码之外,两岸经济实力对比差距非常明显。在2005年,大陆的GDP约为2.25万亿美元,台湾则是3700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六倍;大陆产值最高的广东省是2700亿美元,离台湾还有明显差距。到了2014年,大陆的GDP已提升超过10万亿美元,台湾则是将近5300亿美元,大陆已超过台湾约二十倍;大陆产值前五高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都已在台湾之上。
因此,认为两岸关系变坏不是什么大事情,只能是自欺欺人。
误区二:有了“九二”、“两岸”字眼就代表善意?
在选前,蔡英文就提出了“维持现状”的主张,表示在两岸关系中不会主动惹麻烦,并用迂回的方式回应大陆的“一中”诉求。之后,她不再像以往般排斥“九二”的字眼,甚至在许多公开场合与媒体专访时都会主动提及。她更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名称上拍板使用“两岸”一词,以免其他用语刺激大陆。
绿营认为,蔡英文的系列举动已向大陆释出足够的善意,大陆不应再作更多的要求,同时也应拿出更多的善意回应。
之所以将这样的观点称为“误区”,主要是由于这些看法都是出自绿营“想当然尔”的本位思考,并没有充分顾及北京的立场,以致双方难有交集。从北京的视角来看,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这就是大陆向台湾释放的最大善意。
藉由“九二共识”搭桥,大陆努力扩大两岸的交集与共有的政治基础。在之前的“习马会”,大陆方面已释出明确的讯息,将建立以“规则”为本位的两岸关系。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观点,无论哪个政党当政,北京对台湾当局的评价,取决于其是否接受“九二共识”,这也将是两岸关系运作最重要的“规则”。在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高层领导人逐一出面强调“九二共识”并对台喊话,大陆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相较以往,蔡英文确实有所进步;但她始终不肯正面接受“九二共识”,仍然在不断的迂回、闪躲,更称不上是充分的善意。就如学生参加考试,虽然分数从30分进步到50分,但依然没有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学生不能因为成绩有所提高,就要求享受及格的待遇。
展望后“5·20”时代
正是在这些错误解读泛滥下,台湾绿营充斥着盲目的乐观情绪,对两岸关系抱持着轻忽的态度,认为可以绕过,或就算置之不理也无所谓。这样的情绪与态度很可能反映在5月20日蔡英文的就职演说中,正如前文所言,要从她的口里听到“九二共识”一词的机会比较渺茫。
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固然重要,但历史并非到此终止,而是会继续演进下去。就算她在5月20日没有明确接受“九二共识”,也不代表她在以后就一定不会改变态度。展望后“5·20”,有几点想法值得一提:
首先,未来新当局如能接受“九二共识”,将两岸关系导回正途,这不仅符合台湾的根本利益,更是两岸人民之福。在速度上应该宁快勿慢,拖延越久,对台湾造成的负面冲击就越大,台湾遭逢的无谓损失就更多。
其次,岛内虽有部分群众和团体坚决反对“九二共识”,但这不构成蔡当局拖延接受“九二共识”的理由。当初选举期间,民进党煽动“反大陆”情绪以收割政治利益时,就应考虑到克服民粹所需付出的政治成本。如何疏导和安抚特定群体的情绪,这是新当局责无旁贷的工作。
最后,如果新当局终究没有接受“九二共识”,而台湾也如预期般落入发展艰难的处境,除了民进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台湾人民也需了解,这一结果恐要岛内一起承担,因为是台湾民众让民进党当局有了执政的地位。对于当初的政治选择是继续认命承担,还是在未来用选票修正当初的选择,将进一步考验台湾人民的政治智慧。
来源:上海观察2016.05.18政情·港澳台
原文:520后两岸关系不会差过陈水扁时期?台湾绿营别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