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 · 正文
时评
【上观新闻】徐家良:上海社会组织40年来发展的特点、经验与贡献
发布时间:2018-10-29 08:40:09 作者: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40年上海社会组织在全国做出了探索性的初创贡献,在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引领了全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创造无数个全国第一

1978年12月,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社会组织在政府政策宽松、市场经济体制规范与社会组织主体意识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一定程度上独领全国社会组织开创性事业的风骚,涌现出无数个第一,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上海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上海社会组织持续繁荣发展,为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贡献无穷的智慧,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政府单动上升为三圈互动。计划经济时期,全凭政府单一主体开展活动,社会组织和企业是附属品,没有主体性。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政府是一个圈,社会组织和企业也是一个圈,只有三个圈相互嵌入同时运转,充分发挥政府圈、社会组织圈和企业圈的积极性才能快速动员各种资源,促进上海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一是靠政府全力推动,二是靠社会组织和企业民间自发运行。浦东产生第一个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项目。同时,借助福利彩票公益金进行公益招投标,为社会组织提供项目和资金,构成完整的社会资金和财政预算互为补充的资金链。社区基金会由企业和政府捐赠,慈善超市借助市场化运作。通过多种方式,融转变职能、委托授权、购买服务、培育创新和自主运行于一体,充分展示三圈互动嵌入最大效用。

第二个特点:市区联动由点到面,扩散集聚效应叠加。上海社会组织发展从购买服务、公益招投标、公益服务园、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创举,由市区分散运作,逐渐向市区联动,由一个点逐渐扩展到一个面。从相关区民政部门、社会建设部门开始,形成区域边际效应和扩散传递效应,由区级实践探索逐渐上升为市级政策制度,摸索出一条符合上海市情区情街情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第三个特点:社会组织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据《上海社会组织年度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4931家,其中社会团体399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0506家,基金会426家。市级层面的5A级社会组织和先进社会组织数量创下新高。2018年初,基金会中心网举行“中基透明指数FTI2018发布会”,其中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连续六年保持满分。在民政部每5年一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评选中,上海近40家社会组织被授予荣誉称号。

第四个特点:及时回应社会需求,涌现出一大批极富特色的公益品牌项目。上海积极推动“公益之城”建设,建立制度化公益体系,社会组织每年开展的公益活动项目从“十一五”末的1.3万个,增加到“十二五”末的3.8万个。在品牌活动方面,连续举办八届“上海公益伙伴日”,通过集中展示优秀公益项目,实现公益需求和资源的有效对接。不少社会组织拥有自身的品牌项目、品牌活动和品牌机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通过“一个鸡蛋的暴走”平台性公益筹款活动,在全国是首创。善淘网是中国第一家在线慈善商店,借助在线销售企业及个人捐赠的闲置物品、各类公益商品及公平贸易产品,为慈善组织和公益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网络筹资模式。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通过孵化方式培育社会组织成长,业务遍及全国40多个城市。浦东公益服务园和公益新天地,作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上海社会组织合作交流与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

第五个特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注重新媒体营销。20世纪初,互联网、网络的兴起和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的发展同步进行,互联网渗入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推动了社区治理体系创新。上海在应用“互联网+”参与社区治理中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实践,宝山区“社区通”、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徐汇区社区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杨浦区“e睦邻”、静安区社区分析工具等多种形式是一种尝试。同时,上海基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项目活动营销推广。2017年10月,由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广播电视台(SMG)联合打造全国首家公益性新媒体演播和发布中心成为上海的一张“公益名片”,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直播各类公益活动,营造公益氛围。

40年来上海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上海社会组织在全国做出了探索性的初创贡献,在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引领了全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创造无数个全国第一,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解放,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的“深圳速度”为全国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如何在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宏伟事业中,发挥上海社会组织的优势和特色,这就要求上海有关部门领导者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打破旧的传统框框,把思想解放与上海发展新需求有机结合融入新境界、新格局和新思路,推动社会组织快速发展。

第二个方面:明确社会组织发展目标。将社会组织发展目标纳入《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并专门制定《上海社会组织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国家战略和上海定位,提出了四个率先,明确发展战略目标:率先建成组织分类明确、登记分级清晰、审批高效便捷的新型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率先建成覆盖更加广泛、载体更加多样、扶持更加有力的社会组织服务支持体系,率先建成社会组织自律自治有方、法律监管有力、政府监管有效、社会公众监督有序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率先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

第三个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相关政策,产生促进上海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度安排。由于传统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上海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除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建立公益服务园和公益新天地、举办公益伙伴日等新型制度安排外,特别是行业协会体制改革探索是一个亮点。2002年1月和2002年10月,上海市政府、人大常委会相继发布《上海市行业协会暂行办法》、《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行业协会由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制度调整为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发展署、登记管理机关三重登记管理制度,增加了行业协会登记的多种选择。2004年深圳市、2005年广东省和2013年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由双重管理制度调整为双重管理制度、直接登记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上海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演化的。

第四个方面: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积极配合国家大政方针和上海城市发展规划定位。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机遇,及时创造出上海社会组织新型运作模式。以浦东开发为起点,上海浦东新区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设立公益园区基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能力建设;以世博会召开为动力,推进志愿服务团体建设;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为原点,上海科技类社会组织迎来发展高潮;以自贸区建设为推力,上海探索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上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家对社会组织在党建、支持性和枢纽性服务功能、慈善事业、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战略倡导,整体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建设。

第五个方面:社会组织民间性和自主性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上海第一个试点社会工作师,第一家自发成立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公开发布年报,公开详细的财务数据和审计报告,提高社会组织信息透明度,扩大社会组织影响力。

第六个方面:试行法人多元模式,组建社会组织法人集团。在社会组织的运作过程中,发现单纯的一个法人,如社会团体法人无法拓展相关事务,使社会组织不能全方位多功能提供公共服务。在既有法人基础上,增加新的法人,往往形式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原有社会团体法人基础上,再申请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第二种是在原有社会团体法人基础上,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再成立营利性企业法人。第三种是在原有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基础上,再申请成立基金会法人,增强筹资能力。第四种是在原有社会团体法人基础上,增设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基金会法人。第五种是在原有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基础上,在异地成立申请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上海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多元法人的格局,不论哪一种形式,通过法人多元模式,逐渐形成社会组织法人集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规模化与多功能集聚作用。

第七个方面:夯实传统品牌,寻找新的社会组织增长点。在维持原有的创新项目、创新品牌、创新活动和创新机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这在社区基金会、慈善超市、慈善信托等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通过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的1+6文件,倡导成立社区基金会,形塑社区共同体文化。通过慈善超市标准化建设,公益与市场巧结合,确保输血与造血机制畅通。慈善信托在慈善捐赠传统形式基础上借助金融投资专业力量,扩大慈善服务的范围,提高社会组织的经济收入效率。

借助政府圈、社会组织圈和企业圈三圈互动嵌入,在创新路上逐渐摸索出一条体现上海特色引领全国社会组织发展方向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在上海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史进程中抒写了社会治理的新篇章!

来源:上观新闻2018.10.29

原文: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研究系列13|上海社会组织40年来发展的特点、经验与贡献

上一条:【人民论坛网】陈杰:居住权保障对房地产市场治理的重要意义

下一条:【人民网-上海频道】王奎明:系统总结长三角城市治理实践经验 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范本

关闭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新建楼 电话:021-62933096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